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56:没有达到究竟解脱之前,要依靠念佛、持咒或诵经来薰习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凡有言谈皆无实义,用嘴巴或文字说法,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,万不可执著于文字,误了自己!

楞伽经(二)09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b0732rqecan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二)09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因此,修行人啊,应当用佛性,涅槃的妙性修行,于顺境、逆境,一切的言说、语言,都能看得开,放得下,否则一动念,自己的个性又起来了,所以,修行不能用个性,要用佛性修行,个性一定要改掉、除掉,个性是幼稚的,无量劫来的一种不好的习气,佛性是慈悲喜舍,大般若妙用,所以要用佛性修行,要抛弃个人的个性,就是这个道理。

261页,【复次大慧,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,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。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?所谓无所有相,一切诸佛自愿处相,自觉圣智究竟之相。修行得此已,能舍跛驴心智慧相,得最胜子第八之地,则于彼上三相修生。大慧,无所有相者,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,彼修习生。大慧,自愿处相者,谓诸先佛自愿处,修生。大慧,自觉圣智究竟相者,一切法相无所计著,得如幻三昧身,诸佛地处进趣行生。】这一段,对初学佛法来讲,开始有一点难度,尤其是后面,破了外道的「无」,断见,还有常见,一般初学佛法,他听不懂,这一段有一点难度。接下去的,诸位,看喔,这一段还容易理解,后面破那个外道的,断见跟常见,就会有一点困难,这一段最重要是讲说,菩萨应当勤修学最上之法,不可以得少为足,裹足不前,你必须全力以赴进趣最上的、无上的圣智三相,看经文,一步一步来把它解读,说:

复次大慧,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,说:菩萨摩诃萨,这里补两个字,就是「最初」,前面那一段,这是指最初,应当也远离群聚啊,也离这个习俗啊,离这个睡眠啊,这个就是最初建立智慧相,你想要得智慧,必须要先离开这些最初所建立的智慧相,离这些才能开智慧,安住,这个住,就是安住,这安住,就是身心不动,最主要是在强调什么呢?这以此为基础,所以,身寂静、心寂静,是真正的究竟寂静,身心皆入于如如不动寂静之处,以此为修行的基础,所以说,复次大慧,菩萨摩诃萨,最初建立智慧相安住,安住在身跟心都不动,以此身心不动为基础,然后,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,更进一步,怎么样?于上,这个于上,就是最上,最殊胜的圣智三相,圣智三相,前面补两个字,就是「佛之」圣智三相,意思就是:更进一步的最上的,求最上、最殊胜的是什么呢?就是佛之圣智三相,成佛是每一个修学佛道的佛弟子所期盼的,那么,更进一步的佛的圣智三相,当勤修学,勤,就是不坏事相,勤,就是精进,不可以执理废事的,换句话说:成就佛道仍然是精进才有办法。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?那三相呢?所谓无所有相,这个就是空。一切诸佛自愿处相,就是假。那么自觉圣智究竟之相,就是中道。一个是空观,一个是假观,一个是中观,这用天台宗来解读,恰得其是,最适当的解读啊。所以,无所有相,就是万法毕竟空寂,体性不可得,这个就是所谓,空观。

接下来,一切诸法自愿处相,这个就是假观,因为一切诸佛,各自有愿,愿就是本愿,在因地发愿,都有它的本愿,像药师经,药师佛十二大愿,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,地藏王菩萨,地狱不空誓不成佛,这大愿啦,再来,普贤行愿品啦,有十大愿啦,等等,所以,各有本愿处相,为什么他要有谈到本愿呢?这个就讲到,为了要利益众生,重点在于成熟众生,要严净净土,严格的「严」,清净的「净」,严净这个佛土,所以说,一切诸佛,各自有他的本愿处相,就是要安住在那个地方,是为了成熟众生,严净佛土。第三个,正觉圣智究竟之相,这个是指中观,所以所谓,无所有相,一切诸佛各自有本愿处相,为了要度众生,最后一个,自觉圣智究竟之相,修行得此已,能舍跛驴心智慧相,这个跛驴,是比喻二乘人,驴子笨,跑得不快,马跑得比较快,这跛驴,这驴又跛脚,那表示二乘人的心,在能舍跛驴,然后就是二乘人的心没有大智,也没大悲的心智慧相。得最胜子第八之地,第八地就是不动地,能够舍离二乘人的心智慧相,就会得到、获得最殊胜的第八不动地。则于彼上面的三相,三相,就是圣智三相,前面所讲的圣智三相,修生,注意这两个字,修行而生起,没有修行,就生不起,表示,诸佛菩萨究竟之道,仍然要修行,要精进,所以修生,修行而生起,唯有修行才能生起彼三相,彼圣智三相。

接下来,大慧,什么是无所有相呢?就是空观,诸法毕竟不可得。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,彼修习生。这里一定要把笔拿起来,补两个字,这个意思不补进去个刚好相反,将来你看经典,不补那两个字,你也看不懂,刚好是适得其反,谓「无诸」,没有的「无」,无「诸」,种种,「无诸」声闻缘觉及外道之相,什么叫做无所有相呢?就是最上的圣智三相,是没有声闻、缘觉以及外道之相的,彼修习生,就是彼因为正智,佛的正智,修习空观而生起的,修习无所有。

接下来,大慧,自愿,就是自所发的本愿叫做自愿,说:每一个人在因地他都会发愿,处相,意思是说:什么是自愿处相者呢?喔,谓诸先佛自愿处,修生,意思就是:先佛,就是过去十方诸佛因地修行,叫做诸先佛,处相,意思就是:为了成熟一切众生为发愿叫做自愿,自发本愿,自愿,就是自己发的一种本愿力,就是,自愿处,修生,就是修行假观,方便利益根熟众生,慢慢就会生起这种智慧力,为什么要有这种智慧力呢?因为菩萨如果不行假观,就无法生起种智的慧力,因为要度众生,要无畏地度众生,菩萨要度生无畏啊,二乘人就不一样了,度众生,很累啦,佛法那么深,你们自己看啦,你轻松,我也轻松啦,但是,师父就认为,佛法,自己看,很难,很难,那你要把四十年修行的心得,来跟大家汇报,这样比较快,自己看,还是很辛苦的,当然,有的人根器利的,还是看得懂啦喔,所以修生,就是因为修行假观,就能生起种智慧力,才能产生度生无畏,这修生因修行而生起的度众生的方便力、智慧力。

接下来,大慧,自觉圣智究竟相者,这个就是自证的中道智,就是,一切法相无所计着,这一句就是,你想成佛吗?这一句就是关键啦,说:自觉圣智究竟相,是什么意思咧,就是这个,底下这一句,怎么做呢?一切法相,一切法,不离空有,空法、还有「有法」,一切「空」跟「有」,这些法相,无所计著,这个计的上面要加一个「妄」,着的上面,要加一个「执」,绝对没有妄计,虚妄的「妄」,绝对不执着,也就是,一切空有之法,万法不是空,就是有嘛,统统不妄计,也不执着,不起妄想,不起妄计,也不起执着。接下来,既然能够不着有法、不着空法,那么就是,因为不着一切法相,就会怎么样?就会得到如幻的,怎么样?报身,如幻的三昧身,这个如幻的三昧身,就是佛的报身。叫做如幻三昧身,这如幻的三昧身就是佛的报身,因为不着空有诸一切法,便能获得如幻三昧身。换句话说:着的人、执着的人,就没有办法得到报身。

因此,我们这个色身,五蕴身中,大家死执不放,越看不开这个色身的,越得不到报身,清净的报身,越能够看得开的,越能肯牺牲自己的,后面的更微妙的果报身,在等着你,那就是说:你一定要懂得牺牲,懂得奉献,懂得无私,懂得无我的道理,所以,牺牲奉献的人,他不但不会吃亏,而且能够得到更庄严的报身,所以,佛要我们放下这个五蕴身,不要太贪染它,太执着它,太为它百般计较,我们可以用这个如幻的这个五蕴身,来修更庄严的报身,那么,报身就是福跟慧要具足,修福还有修慧,所以,有智慧的人在学佛,他就会抓到重点,喔,原来这个五蕴身是苦的,是果报身,是业报身啊,那么,我的心放得越下,我的口业越清净,那福报就一直来,一直来......修福啊,点滴的福,也要修啊,点滴的慧,也要修啊,欸,慢慢、慢慢地福慧具足了,那报身,所以,得如幻的三昧身,就是得报身。诸佛地处进趣,进,就是精进,趣就是趋向,行生,行就是修行,因修行而生起,所以,这一点很重要,诸佛地处必须精进趋向修行,才有办法生起,生就是长养而得成就,你必须精进,慢慢地长养圣胎,长养才有办法成就,也叫做薰习啊,所以,勉励修行人,勉励这个修行人,修行最究竟的佛道,这个自觉圣智以及上面所讲的如幻的三昧身,都是由于菩萨在诸佛自证的境界上,精进趋向于修行而得生起,要不然,就生不起。

在这里,在整段里面,三种,后面都有说,修习而生,诸位,再翻过来,原文,再看一下:说:复次大慧,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,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。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?所谓无所有相,一切诸佛自愿处相,自觉圣智究竟之相。修行得此已,能舍跛驴心智慧相,得最胜子第八之地,则于彼上三相修生。修行才能生起。大慧,无所有相者,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,彼修习生。欸,这个第二个,也是因为修行才能生起。大慧,自愿处相者,谓诸先佛自愿处,修生。这个又是修行才能生起,这你想想看,修学佛道是不是不可以执理废事,不能执理废事,只是说,我的本性具足,我就不用修行,这个不修行就生不起,就完全没有办法,因此啊,三种都说修习而生,因为修行才能生起,所以,只有长养才能根熟,只有长养,才能成就,意思就是说:我们只有听经闻法,自觉自悟,坚固我们的道力,然后,一直进步、一直进步,每天进步一点点,每天,烦恼放下一点点,每天打破烦恼、无明一点点,慢慢、慢慢、慢慢...所以,长养,慢慢才能把这个根,把它培养熟,才能把这个佛道最后才有所办法、有所成就,所以,这个勉励修行人啊,事相上的修行很重要。

整段的意思就是:修行要以佛为模范,就是,你非精进没办法成佛,就是不精进的人,是绝对没办法成就的,整段的意思就是,以佛为模范,修生,你必须修行才能生起,不修行,一点办法都没有,说:哎呀,我本性具足,然后,习气那么重,放荡自己的习气,误认为,我已经得大自在了,得解脱了,然后,不拘小节,然后,粗糙,散乱心,粗糙的心,误认为,他已经有所获得,好像自己是菩萨,可以做这些违背佛陀的戒律,这刚好相反,所以,佛不但是庄严自己,不但开内心的智慧,他是非常地精进,精进不懈啊,才能够成就无上的佛道,我们后来的人要以佛为模范,那么,佛就是我们的模范生。

好,翻过来,那么,师父呢,就再把它彻底来贯串一下,这样,使你的印象就更深刻,因为这一段啊,对初学佛法,会有一些困难。菩萨,这一段是讲:菩萨应当勤修学最上的法,要精进,不能懈怠,佛道,就是因为这样子而来的。整句把它贯串起来:复次大慧,菩萨摩诃萨,在前面所讲的最初建立的智慧相能安住,能安住身、安住心、不动,以此为基础,这个就是基础喔,然后更进一步的,在最上、最殊胜的佛的圣智三相当勤修学。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呢?所谓空观,诸法毕竟空寂,无所有相。第二,一切诸佛各自有本愿处相,就是安住在度众生之相,安住在度众生的本愿力,就是,成熟众生、严净佛土。接下来,自觉圣智这个中观,中观究竟之相,修行得此已,修行得到了这个圣智的三相,能舍离二乘人跛驴心智慧相,能得佛子菩萨,最胜子的菩萨,第八地,不动地,则于彼上面的圣智三相,是因为修行才可以产生,也就是,一定要精进。

大慧,所谓无所有相的诸法毕竟空寂,是什么意思:谓没有声闻缘觉、以及外道之相,破除了声闻、缘觉、外道之相,因为有佛的正智,因修习空观,毕竟空寂而生。大慧,自愿,就是自所发的本愿,处相者,什么意思,是说:过去十方诸佛因地修行,为了成熟一切众生,而发的本愿力,修生,菩萨因修行假观,就可以生起种种的智慧力,产生度众生,无畏地度众生,不怕度众生的苦。大慧,自觉圣智究竟相者,就是自证的中道智,一切法相无所计着,就是一切空法、有法的法相,没有任何的妄计,没有任何的执着,因为有这一层功夫,所以,因为不着一切法相,而得如幻三昧的报身。诸佛地处进趣行生,这诸佛地处,就是这样精进趋向于,精进地修行而生起的,生,就是长养而得成就,这是勉励修行人,应当修学究竟之佛道。这个自觉圣智,以及如幻的三昧身,都是由于菩萨在诸佛自证的境界上,一直用功、精进,趋向于修行而得生起,所以前面所讲的三种,都是修习而生,因为长养,才能使根基成熟,长养,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薰习啊!正确地听经闻法,自觉证悟、自觉、自悟,那个一直薰习,所以,只有长养圣胎,才能慢慢地使根器变得成熟。因些,佛道没有办法一蹴即成。

在座诸位!我们今天也是在长养一切的成熟的根器,长养才有办法成就嘛!因此啊!在佛经里面,教我们不可以执理废事,勉励一切修行人,必须在事相上精进,这是很重要的。修行人必须以佛的精进为模范,不可以懈怠懒惰,说:我开悟了,我见性了,不用功,不行的。

【注释】“建立智慧相住已”:这是指前面所说的“当离群聚”意思就是:不要三三五个,说些没意义的话,记得,没意义。倒不如各自好好地用功,以至于“常自觉悟”常常觉悟,内心里面要开发大般若智慧,只有自己能救自己,过着自己内在有智慧的人生,还是要看自己,等修行之相。此为智者所住,入道修证之初相,以住此相,便能建立、成就智慧,故(所以)称此初相为“建立智慧相。”“住”,是安住,于其中身心自在、不动,故称安住,因此,我们现在也是,这不是道场让我们安不安,是我们的身心能不能得自在,身心得自在,你在哪里,身心都不动,你就会安住,所以,不是道场的问题,是我们的心的问题,哪里身心得自在,哪里身心都不动,哪里都是我们安住的道场,这道场在心,不在相,亦(也)是住持之义。此句唐译作:“住智慧心所住相已。”魏译作:“建立住持智慧心相”。

“上圣智三相”:“上”,是最上、殊胜之义。亦含更上一层之意。义指(意思是说):若于建立智慧的初修行相能安住之后,便更进一步修习殊胜最上的圣智三相。“圣智”,圣人所证之智,有三种相,或者叫做三种层次。“无所有相”:唐译作:“无影像相”。“一切诸佛自愿处相”:魏译作:“一切诸佛自愿住持相”,住持,就是安住,安住自己的本愿,自愿住持,就是安住自己的本愿,说得到、做得到的意思。你发的那个愿,就一定要去做,所以,有的人啊,像大陆有的佛弟子,让我非常地感动,说:我在师父面前发愿,我回去一定要推广师父(讲的)佛陀的正法,我要舍生命、一切的财产,喔!听得让人感动。我就跟他讲:你今天所发的愿,诸佛都听得很清楚,要能做得到,才可以发这种愿,要做不到,是不可以的。他说:我一定做得到,哎呀!让人感动不已。这个就是自愿住持相,当然这是凡夫在发愿啦!还没有这种菩萨的功夫,但是这个愿已经了不起,唐译作:“一切诸佛愿持相”。

“自觉圣智究竟之相”:魏译作:“内身圣智自觉知相”,唐译作:“自证圣智所趣相”。“跛驴心智慧相”:驴是笨、愚痴之义,“跛驴”,即(就是)又笨又蹩脚,这里是指二乘,以二乘之智陋劣,故以驴喻之,又驴不堪远行,故(所以)称之(为)跛驴。“得最胜子第八之地”:“得”,就是证得;唐译作“入”。“最胜子”,即(就是)佛子。“第八之地”,即(就是)菩萨第八、不动地。“则于彼上三相修生”:则能于上面所说的圣智三相因修行而得生起。“无所有相者,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,彼修习生”:“无所有相”是指离于凡夫外道邪见还有小乘人,,染净情器之相。情,就是有情,有情世间,器,就是器世间,统统离,叫做染净情器。“彼修习生”,谓此智之相因修习而得生起。以空假中三观释之,这可以说是空观。

“诸先佛自愿处,修生”:“诸先佛”,过去十方诸佛。“自愿”,自发的本愿,谓(就是)过去十方诸佛,因中修行时皆各有本愿,以成熟有情,严净佛土。菩萨依之修行假观,便能生起此智慧力。此句魏译作:“谓诸佛本自作愿住持诸法。”你今天不必发到诸佛的愿,你今天如果能够发个愿,说:我这一辈子要持大悲咒十万八千遍,喔!就不得了了。很多人都已经持了,不过不晓用什么心持的,我就不知道,是不是持一下了,花生吃个二粒啊!还是持一持啊!就好像有持跟没持,这样子,力道就小了,在座诸位:如果你发这个愿,就已经不得了了,不要讲说:我要度众生,你发的往生咒,要念一百万遍,因为往生咒比较短嘛!哇!这个都不得了,这个孩子就值得赞叹了。我就发愿,度无量无边众生,那没有办法啦!那个很难的,没有这个能耐的。

所以发那个……不要说发佛陀的本愿力,这个难,可是众生你可以发我要完成的念头,有的人发,楞严咒一天要持七遍,五会的楞严咒,有的人一天持十遍、二十遍,这个我们都很赞叹!有的每天诵《金刚经》,所以,在座诸位啊!凡夫必借经咒、念佛来摄心,这个是很重要的。修行还没有达到究竟解脱之前,我们暂时用依靠的,依靠佛力啊,念佛啊!依靠咒力加被我们依靠诵经薰习,这个很重要,如果一个人他不定功课,他就茫茫然,早上睡醒时,嗯!我不知道要做什么,对不对?阿弥陀佛念久了,他就(日语:对不起)我很累啊,我要休息了,跟佛祖对不起,因为,愿力不够强。因此,我们就要知道,如果我们有定功课,我们的凡夫的心,它就不会散乱,我今天功课还没做,当然这是一种,用一种凡夫最直截了当、最受用的,是这样子做啦!那如果,要不然你凡夫,你没开悟没见性,没办法度众生,整天无所事事,也不做功课,那不行。

所以诵经,佛力会加被我们,念佛,佛力会加被我们,持咒,佛菩萨会加被我们,所以你看喔!如果有人持大悲咒,只有一个大悲咒喔!临命终十方清净国土,随愿往生。如果没有这样,观世音菩萨不成佛。观世音菩萨是过去正法明如来,现前观世音菩萨啦!当然能够满你的大愿啦!当然那个念,持那个咒,要至诚恳切啦!如果有人发愿,念三十万遍的往生咒,那么,在这个经典里面,写得很清楚,平常念这个往生咒,阿弥陀佛的佛光住顶啊!无诸灾难,就不会去遇到那个司马库斯那种事情。对不对?司马库斯那个事情,其实是死得很冤枉的,一辆车子要下来,一辆车子要上去,它就熄火,那个可能,现在有两种讲法,说:那个司机反应太慢,因为没有拉手刹车,可是那个司机的意思是说;当时候乱了,因为那种车子是熄火以后,倒退走,嗯!没办法,煞不住车,现在两种讲法,一个下来,一个上去,熄火,就倒着走,翻下去,翻下去三百五十公尺,三百五十公尺多高,你知道吗?三公尺一层楼,三百五十公尺,超过台北101大楼,那个掉下去能有几个人可以活。对不对?只有一对夫妻喷出去,挂在树上,树上高高挂,那对夫妻没死。死了十三个,我看到这个,哇!吓一跳!啊!司马库斯,我们讲堂刚刚去过,哇!这怎么得了,这要死法师六、七个,统统往生了,对不对?那怎么办呢?真的,听到就,喔!那一天晚上我就很难过,还好法无师坐后面有拿了一张地藏王菩萨去念,喔!幸好!整团还好平安回来。

所以,还好!因此,人这个生死,一瞬间,你要发生什么事情,也很难讲,也不一定说:怎么玩,才叫做快乐,应该讲是,安全第一啦!还是要安全第一啦!但是那个也是共业所感,叫说:报纸登的,真的、假的不知道,报纸登的说:它那个在倒着走的时候,好像有一股力量在啦他们,那个定业就是不可转,竟然发生这种事情。太不可思议,去了,上去不对劲,手煞车拉起来,就OK了!可是慌乱,后面好像有东西在拉着,就是车祸会发生,非发生不行。简单讲:那是十三个的劫数到了。没办法,没办法改变。所以这些什么国小同窗啊,这样一出去,走了三个,好几对的夫妻,如果他的儿女,看他爸爸的尸体、妈妈的尸体,不晓得怎么哭,很难过的。所以这个讲堂啊,如果以后呢?有人要办什么郊游啦,最好能够上网看一下,那个路况怎么样,对不对?难道一定要去看那一棵神木,那一棵神木是有多好看,看到十三条生命没了。对不对啊!因此,还是要小心一点。健康第一嘛!生命为重。

“自觉圣智究竟相者,一切法相无所计著”:这是自证的中道智相。由于离于空假,所以一切法相皆不计著,以皆无所著,故(所以)引生中道之智。此为三观之中观。“得如幻三昧身”:“得”是成就,以一切无著,故(所以)能观诸法如幻,而成三昧,“如幻三昧身”是报身。“诸佛地处进趣行生”:谓此自觉圣智及如幻三昧身,皆由于菩萨在诸佛自证之境界上,精进趣向修行,而得生起。这三圣智相都说“生”,这是指长养而得成就,为勉励修行人修习之义。修习,就是你一定要精进。听经闻法也是要精进,诸位能够撑到今天,能够听经闻法,从开课以来到今天这样坚持,师父大受感动。听说楼下不是没有人,两支柱子后面不是没有人要坐,我听的、得到的讯息是说:后面太冷,那个冷气一吹的话,就太冷,所以,很多人就跑到二楼,二楼的人听说身体比较虚弱一点,无法承受冷气这样吹啊,所以,二楼的人,就是身体差一点的意思。身体强健的都坐楼下,比较有抵抗力,听说后面的冷气很冷啦!所以很多人都,哇!吹不起冷气。太凉了!所以就跑到二楼,不是不想到楼下来捧场,不是这个意思。

264页,【义贯】“复次,大慧,菩萨摩诃萨”于上所说的最初的“建立智慧”所修之“相”中,安“住”不退后,应“当”更进一步,精“勤修学”最“上”殊胜的“圣智三相”。什么是菩萨应“当勤修学”的“圣智三相”?就是“无所有相、一切诸佛自愿处相、自觉圣智究竟之相”。若菩萨“修行得此”三圣智相“已”(之后)便“能舍”弃二乘陋劣的“跛驴心智慧相”,而证“得”菩萨(“最胜子”)的“第八”不动“之地”,如是进趋不舍,“则”能“于彼”最“上”的“三”圣智“相”,由更进一步“修”行而得究竟“生”起。“大慧,无所有相”是指无诸“声闻、缘觉及外道”之“相”,(以见其相空故),“彼”正智是因“修习”一切法空、无所有,而得“生”起者。“大慧,自愿处相”是指过去诸“佛”,于因地中修行时,“自”所发之本“愿”,菩萨于此“处”,因“修”行亦得“生”起与佛无二之(的)度世弘愿。换句话说;你想要成佛,就一定要发愿度众生。如果你不能度众生,最起码你要的是推广正法,这推广正法,有钱出钱,有力就出力,你不会讲,那就是散播正知正见的法师所讲的法(去)印,那么,正知正见的佛的经论,也是用钱、用体力,用时间、空间,统统是属于度世的弘愿。“大慧,自觉圣智究竟相”是因为修习以中道正智观察,而于“一切”空与有等“法相”皆“无所”妄“计”执“著”,因为不著一切法相,而“得”成就“如幻三昧”上妙之“身”,更于“诸佛地”之“处”精“进趣”向修“行”而得究竟“生”起此自觉圣智究竟之相。

265页【大慧,是名圣智三相,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,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。是故大慧,圣智三相当勤修学。】

【诠论】在此,如来再一次劝修,因若成就此三相,则能到如来地故。就有办法到如来的圣智境界,又,前面如来曾经劝修说:“自悉檀善,当勤修学”。自悉檀善,就是自性的真如,叫做自悉檀善。自性真如,这是一切檀最善,叫做自悉檀善。前面已经讲过了。此章则劝修圣智三相,二者有何(什么)差别咧?因为前面说明诸识生灭因缘,其主旨为显示真相不灭之理,故(所以)只要依自智,修唯心观,加功用行,便能至于菩萨地智,渐阶果觉。这个阶,就是阶位。就是达到的意思,渐渐的达到了果地的觉。所以佛说:“自悉檀善”。此章则教于生灭诸识之中,实证真识之体,所以,凡夫见相,圣人见体。凡夫见生灭相,圣人见不生灭的体。讲来讲去,所有的修行,都在大悟见性。开采真如的本体,念佛也不能离开这个真如的本体。你才晓得念而不念,不念而念。说来,实无所来,说去,也实无所去。以成果上法身,故(所以)须依圣智以为己智,而进趣极证。这两者,在能观上有异(差别),而所证之体是实同的,所以一切众生修学佛道,因为根器不一样,但是到达目的地都一样,都是成佛。

若能一念相应,妙契玄源,则何有异哉?所以啊!中国的禅宗,即心即佛,这个可以说(是)整个佛教的灵魂。大悟见性是整个佛教的灵魂,要不然,它就是名为相说。那么,名为相说,就不能理解涅槃妙性。那么不能理解涅槃妙性呢?就没有办法理解诸佛的心。这就很容易被煽动,念佛念得,人家讲:世界末日到了,喔!就真的开始准备很多。像台湾有的,就准备很多的什么?电视也在报,准备手电筒、腊烛、绳子啊,就准备这个,很容易受到影响的。听师父演讲的,没有一个人去准备这些。你有准备什么食粮吗?没有啊!你有准备什么手电筒啊!平常备用的那一支不算,平常大家家里都有一支手电筒,那不算啊!你有没有准备很多的、多余的,统统没有啊!

265页【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,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,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:“世尊,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,百八句分别所依;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,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,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,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,净除妄想,照明诸地,超越一切声闻缘觉,及诸外道诸禅定乐,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,毕定舍离五法自性,诸佛如来法身智慧,善自庄严,起幻境界,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,乃至色究竟天宫,逮得如来常住法身。】

这一段有一点长啊,慢慢的解释一下: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,知道大菩萨众心之所念,他们所要的法,念念渴望佛陀来为他们解说:所以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道大菩萨众之所念,名圣智事,诸位!这个“事”是指度化众生之事,菩萨的工作就是度化众生,家务事啊!这个也是啊!法师发大悲愿啊,就是要讲经说法啊!所以,名圣智事,就是度化众生之事。那么,娑婆世界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就是最快的啰。直截了当地感受啊、觉悟啊,所以名圣智事。圣智事,就是度化众生之事。分别自性经,这个分别,不是那种分别心,是用大般若智慧能够分别。自性,就是三自性,就是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。所以这个自性前面多了一个“三”,画三杠,那么,就是三自性。经,就是法门,也就是名圣智度化众生之事。来用真如般若智慧,来分别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的法门。

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,所以,大菩萨要讲以前,一定要承佛的威神力而白佛言,意思就是:佛的加被是最为重要的,说:世尊,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,就是,希望佛讲了圣智度化众生的事,以真如无分别智慧,来分别三自性的法门,这个“经”就是法门。因为,这些是百八句分别所依,也就是诸佛如来用来分别百八句的。前面所讲的,建立的百八句,百八句,就是前面佛所说的。分别,就是分别之所依。那么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:世尊,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,希望说这个圣智度化众生,用真如无分别智分别三自性的法门。令其了解,能够分别诸佛如来用来分别百八句的、为依靠的。

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,诸位于那个“此”是指圣智事分别自性经,那个“此”就是这个。那么分别圣智事分别自性经,有什么好处呢?就是要分别一百八句。简单讲:圣智事分别自性经,就是一百零八句所依靠的,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依的,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来分别,怎么样?能为所有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。是什么意思呢?因为,自相是缘起,共相,也是缘起。都是空无自性,所以说:能为说菩萨摩诃萨,如果不了解就会堕入自相共相种种的妄想自性。但是如果了悟了诸法空无自性呢?就不会堕入自相共相的妄想自性。所以,能为说菩萨摩诃萨,堕入自相和共相自性所产生的一种妄想。然后呢?以分别,然后蒙佛,怎么样?来分别,这以分别来,说:就是解说。妄想自性,就是实无~妄想,诸位!再补两个字,妄想自性,就是妄想“实无”自性。实无自体性,就是空无自性的意思。妄想因境而有,境界本空,妄想也是依他起,也是空无自性。其实是,只有唯是一心、唯是真如是般若智慧性。可是妄想性却盖住了般若智慧,所以,以蒙佛用分别,就是用真如分别三自性经,来接受妄想实在是空无自性,实无自体性。

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五蕴身所构成的,那么,就是人无我,万法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所建立的万法,也是无我,还是法无我。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无我、还有法无我,净除妄想。诸位!一切人无我、法无我,那你还有什么留恋的呢?有什么好东西可以执着,这些留恋、执着,统统叫做妄想。能够了解缘起自性空无自性,人、法二无我,就可以净除妄想,照明诸地啊!诸地,就是菩萨诸地啰,诸菩萨的地啰。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,当然,人、法二无我,净除了妄想,照明了诸地以后,当然就超越了一切声闻、缘觉、还有外道,外道就更不能相提并论啰。外道的禅定乐是生灭的、不究竟的啰,因为,超越了凡夫,超越了外道,超越了邪见,又超越了小乘的境界,所以怎么样?能够观察到如来不可思议所行的境界。因为已经超越了凡夫、外道、邪见、小乘,所谓进入了菩萨的阶段。就有办法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的境界。根器熟了,因缘具足了,毕定,就是毕竟决定,舍离了五法,舍离了三自性。五法,就是相、名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。三自性,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。统统是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啊!怎么样?而善自庄严。

为什么要庄严?因为要得法身啊!得了法身以后,能怎么样?故能起一切如幻的境界。那么,千处祈求千处现啊,苦海常作度人舟。这千百亿化身就显现了,像观世音菩萨这样子啦!,千处祈求千处现,所以故能起一切如幻的境界,因为,善自庄严,已得法身。得了法身,能起大用,所以,能起一切如幻的境界。千百亿化身,然后怎么样?升,就是升入,入于一切佛刹土,佛刹,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。一切佛刹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中的兜率天宫,在补处佛的兜率天宫,教化成熟的众生,乃至于色究竟天宫,就算色究竟天宫,这个报身佛成佛的地方,他也有办法,乃至于变化成报身佛,而入于色究竟天宫大作佛事,一直到怎么样?逮得如来常住法身。这个就是,悟到究竟了。

从前面再把它贯串一遍:时间快到了,乘下三分钟,因为晚上有诵经喔!我们再把它贯串一遍,休息,那么下星期,元月五号、六号,大家再来上课,所以下个礼拜还是要上课,元月份,师父上七堂课,那么,后天的元旦有皈依,希望大家告诉大家,每年元旦,人数都不是很多,可能就没有宣布这个讯息。

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,知道大众大菩萨众心之所念,说:希望开示种种度众生的法门,还有三自性的法门,五法三自性,名圣智事,也就是圣智度化众生之事。来用真如心性般若智慧分别三自性法门,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:说:世尊!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三自性的法门,用这个圣智事分别自性经,怎么样?令其解了诸佛如来用来分别的百八句,这百八句分别之所依。就是唯愿圣智事分别自性经,是百八句分别之所依。这分别,不是意识心,是指真如心所分别。所大用出来的一百零八句,如来应供等正觉,依此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来分别,能为说菩萨摩诃萨,堕入自相、共相、还有妄想的自性。蒙佛以分别来解说,妄想其实是无自体性的。只要能够体会妄想空无自性,实无自体性的,就有办法善知周遍观察五蕴本空的人无我,十八界万法空无自性的法无我。能净除一切妄想,拔除一切痛苦,照明诸菩萨之地。超越一切声闻、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之乐。因为超越了凡夫、外道、邪见、和小乘的境界,所以,他有能力去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的境界。

根器成熟了,毕竟决定舍离五法,相、名、妄想、正智、如如、三自性,诸佛如来法身智慧,善自庄严。因为得到了法身,所以能起大用啊!所以能起一切如幻的境界,化现千百亿化身,就升入一切无量三千大千的佛刹当中。兜率天宫,就是补处佛,就去教化,补处佛所住的地方叫做兜率天宫,就教化成熟的众生,在座诸位,还要补一句,叫“有无量的”兜率天宫,不是只有一个,我们娑婆世界的兜率天宫是弥勒佛,补处佛。可是他方世界不一样,所以,无量,有无量的兜率天宫,这个要稍微要注意一下,为什么在这个兜率天宫呢?为了要教化成熟的众生,乃至怎么样?也可以变化报身佛,到色究竟天宫大作佛事,一直到得到如来常住的法身。这个就是告诉我们,菩萨好好地修行,一直到佛的究竟,能得到如来究竟常住法身。因为时间已经到了,那么,我们今天,就暂时讲到这个地方,星期二皈依,下星期继续上课。

请合掌!愿以此功德,消灾在座诸位法师、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,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一齐念: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;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!好!下课!(未完)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》(一)01-47目录链接

楞伽经47:休想从善知识这里得到你内心里面的自性,自性要自悟要自度

楞伽经 48:到大悟见性那一天,所有的时空统统完全静止

楞伽经 49:饮食跟睡眠是一种业力,也是一种习气;破除无明须先破除这个睡眠

楞伽经50:学佛最了不起的就是认识自己,把自己的内心的妄动看得很清楚

楞伽经51:执着是一种观念一种影子都没有意义,没有开悟的人生都在追逐影子

楞伽经52:什么都往好处去想,你八识田中落下去的种子就会是善的

楞伽经53:争论是你在跟自己的无明对话而已,赢输也只是个观念而已

楞伽经54:刻薄的语言是很损德行跟福报的,嘴尖舌利那个坏习惯就一定要改

楞伽经55:要离于群聚,离于习俗,离于睡眠,远离外道的经论、言说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